-->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5-17 07:28 字体:   打印 收藏 
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应集中体现在培养创新人格、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创新实践三方面。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高职考试模式,建立鼓励创新的科学评价机制;精心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培养目标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未来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对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的培养现状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影响,人们在论及高职人才培养时,多强调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操作层面上的能力,仍然是以“传授为本”, 以灌输知识为手段, 以应付考试为目的, 以分数论“英雄”,而忽视学生包括认知、思维乃至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这种模式妨碍了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又把学生的思想框得太死, 严重疏忽和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技能。并且,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人才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也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因素,亟待改进和完善。
(二)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与实践普遍还处于模糊和萌芽阶段,造成当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对温州市1000名高职学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89·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创新能力教育类课程,53%的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创新能力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不满意,95%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年组织的创新能力教育类活动过少,42·8%的学生对本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不太满意。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创新教育有较大需求,更愿意接受现代素质能力创新培养类型的教育模式。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时代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将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中那些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复杂度较高的岗位工作,他们需要结合复杂的工作场景和具体问题,去积极、主动、及时地改进制造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完善服务流程,丰富管理内涵,以此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服务的能力。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职业结构也发生着相应调整,职业岗位既有分化又有复合,并涌现出许多新兴岗位。职业分工日趋综合化,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多工种复合的要求与日剧增。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其目标追求是使毕业生打下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基础,在未来的技术应用领域中更好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更是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是一个类型。作为一个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理所当然地承载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这是知识经济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意义十分重大。
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发展和创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在教育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办法,甚至发明新事物的能力。[1]其形成主要基于四个基本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实践、创新思维。[2]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创造潜力,教育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这种潜力最大限度地变成现实。
根据创新能力的内涵,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理应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用技能的基础上强调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各种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并最终形成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格、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三个方面。
 (一)、培养创新人格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它是使人长久保持创新欲望的个性品质。所谓创新人格,是科学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精神面貌,其个性特征包括好奇心与求知欲,独立、果敢、敢于质疑、富有冒险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在这其中,好奇心与意志品质居于核心地位,在个体的创新活动中起着基础的、关键的和核心的作用。对高职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好奇心的激发与意志力的锻炼。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的丰富性及强度均超过其内部学习动机,因而成为进行学习的主导性动机。需要借助课程内容、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乃至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等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兴趣,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求知欲的同时,还应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科学怀疑与理性批判的精神、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良好品质。
(二)、拓展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以知识获得来实现。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知识学习是不可替代的。并且,思维能力是属于个体的,不可能直接以某种介质承载和传递思维能力,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这就有赖于实践的介入。实践训练是个体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是将知识个体化并转化为个体能力的过程,创新思维能力正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练习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增强创新实践
实践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中才能得到施展发挥, 实践是创新能力变成现实的唯一平台。创新总是在应对不同的困境或问题时产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中发展。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另外,从教学意义上讲,创新实践能力应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应用创新”,即在正确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用灵活和创新的方式应用在工作过程中并能形成具有一定新颖性的应用性成果,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规律与特点是具有高职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三、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很大程度上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往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从上述提及的高职学生的培养现状却不利于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六项原则:注重多样化、多元化的知识摄取;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递进式职业能力训练;必修与辅修课程相组合;进行专门的创新实践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配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融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融入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按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设计,对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程进行科学的安排。为此,首先构建“专业技能训练、岗位模拟、岗位体验、校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四位一体”能力培养体系,开发无差异和有差异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创造训练平台,使其掌握创新的基本技能、方法, 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二、强化人文与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人文与素质教育可以极大地活跃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改善其思维能力,提升其创新精神。有了人文素质熏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才能够在技术创新中作理性的思考。其三,增设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活动、开发创新思维训练系列的课程。为响应教育部有关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精神,在职业指导与就业教育中增加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以此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开设创新思维训练或业务创新类课程,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可以归结为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专业基础知识、方法技能和拓展创新的内容。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对这四方面内容, 应做到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要多讲, 专业基础知识要详讲, 专业方法技能要创造性地讲, 拓展和创新内容要引导着讲。同时,为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在教学实施中选取有效的、最新的、最贴近未来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模拟的方式完成内化成为其能力的过程。即根据职业人才的工作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优质课程,课程内容模拟工作岗位情境和问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问题解决中,体现学生学习和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活动应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探索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教学过程也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教学过程,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改革高职考试模式,建立鼓励创新的科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测评,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如此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要进行考试模式改革,建立新的考试模式。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更要突出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开卷考试、书面答卷、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要给予鼓励,力争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改革高职考试模式的同时,评价要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评价,更要突出创新能力的考量,建立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建立大教育观念,突破高职教育单纯追求就业和过度强调技能训练的短期教育观念。改变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评价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质量的知识质量观,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长、实践创新能力、组织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辅助建立涵盖教与学创新的两个方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精心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和人文环境
由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形成原理可知,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教育者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把学生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就必须要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为此,高职院校要在有利于创新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上下功夫。
打造硬环境方面,高职院校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建立满足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体系。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按照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改善教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创新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实训室、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等。
营造软环境方面,高职院校要克服单纯技术倾向,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质疑和学术研究,创设以学术和科技活动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环境。首先,在学校管理体制上建立起师生、学生与领导之间的沟通对话通道,参与专项问题讨论与决策过程,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保护其批判质疑精神。其次,在第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更多的采取探究式、项目式、参与式教学来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变教师是权威的形象代言人的观念,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已寻求答案和问题解决策略,形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学术、社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创新环境和浓郁的创新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他们思想品德塑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综上,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途径和各种综合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方面,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创造根植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深处,让创造表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创造成为整个民族的基本品质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莫运国.构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8,(3).
[2]吴兴富 李晓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与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