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高校教学建筑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2013-10-24 11:40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高校的场所精神受到校园历史文化、校园地域环境、空间的开放交流、多元共生多个方面的影响。我们从教学建筑改造的具体界面与空间的大框架分析场所精神的塑造,从表象到深层的递进分析,来阐述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场所精神塑造。

关键词:场所精神;界面表层;空间深层

一、高校校园场所精神   校园不仅可以满足师生需要的物质产品,还可以满足师生需要的精神产品,无论是校园中的建筑,还是各种园林景观,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美学个性。校园按照美学规律造型,积淀了审美感受,物化了精神体验。高校场所精神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特定的群体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共同的生活学习来确定的。良好的、赋予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丰富,无论是中国的书院建筑布局传统,还是欧美大学红砖合院建筑传统,都是人和时空互动的历史产物,民主开放的文化精神和场所记忆是校园永远的瑰宝。 二、界面表层更新中场所精神的传达   建筑界面不仅是限定空间的围合面,还是空间体量和外部形态的直观表达。单独界面是不存在的,界面在建筑实体与空间统一中存在。建筑的界面表层是建筑被人感知的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方式。研究场所精神在教学建筑界面表层更新中的表达,就要明确场所精神塑造的方式和方法,以便为教学建筑更新改造提供具有可借鉴性的建议,完善场所精神的理论与建筑更新改造实践研究体系。场所精神在教学建筑界面表层更新中的表达及其塑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界面的质感   质感是指视觉或者触觉对不同物态特质的感受,在建筑改造中则把不同物象用不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称之为质感。质感分为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前者是物质表面的自然特征,后者是经过人工处理的表现感觉。质感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因此,材料是反映质感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质感展现出的场所类型也不相同,从而又产生了不同的场所精神。 材料是受自然环境及自身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及地理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建筑形式,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同时产生具有特性的地域风格。更新改造中对材料的运用一定要考虑建筑所处的环境及气候,延续、传承及创新建筑的地域文化。通过对材料质感的运用,展现不同特征的场所精神。 2. 界面的色彩   建筑更新改造中,对传统色彩的运用,使建筑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不仅要和建造中的自然环境,而且要与其周围校园传统建筑的色彩相协调。不同色彩构成的调子具有表达情感的相对固定性,也能引起群体的情感共鸣。校园能给我们带来特定的色彩知觉,表现校园整体色彩感的教学建筑,若不能与传统校园的色彩基调相协调,就不会形成具有地域色彩的校园意象。在对教学建筑实施更新改造中,必须遵循校园文脉,对校园传统色彩给与尊重。 3. 界面的层次   建筑的墙面,就其功能来说,主要起到维护空间,绝大多数是单层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设计者从艺术角度出发,保留历史阶段在建筑上所形成的痕迹,而采用“双层表皮”结构—双层墙体结构。一层是原有建筑的真正围护体系,另一层是更新改造后的附加层。这样就使更新部分与原有建筑脱离,对其依赖程度很小。 三、空间深层更新中场所精神的营造   在教学建筑空间深层改造中强调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性、地域性、开放性、共生性,也与我们对高校教学建筑更新改造的价值不谋而合。教学建筑空间的更新改造能够帮助解决历史文化问题,缓解校园情感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使我们解决人、建筑、校园环境之间的矛盾,校园历史与现实境况,创新与继承的问题。 因此在高校教学建筑中,关于空间深层更新中场所精神营造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以下我们从教学建筑空间深层的几种类型来分析场所精神的塑造方式。 1. 传承呼应   原有教学建筑扩建部分在空间上要体现原建筑的场所精神,这里就包括继承原有建筑的空间特性,对原有建筑的纪念性进行延续。空间环境可以转化到场所并折射出场所精神,而特定的场所精神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对原有教学建筑中场所精神的继承要充分考虑其中的使用者,场所内涵和意义会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不同。 2. 肌理解析   在传统场所精神塑造时,总有一些奇特的改造做法,对其细节品味,总会让我们产生很强的共鸣感。在文化多样性、空间多元性、各种理念共存的时代,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影响了建筑改造与场所建构。对教学建筑的校园历史文化性表达也同样如此,通过解构主义手法对校园教学建筑的场地肌理进行再生,使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 3. 路径重组   场所精神在空间中的塑造可以通过原有建筑的改造,对原有建筑的流线进行重新组织,创造出多种自由的、避免重复的体验路径,从而提供出多样性活动发生的潜在途径和可能性。通过改造后不同的路径体验,对场所产生不同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