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小学科学中学生解释能力培养

2013-10-24 10:03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在科学课堂中,小学生的思维主要通过语言等呈现出来的,这些带着逻辑思维的回答,是从一个一个的描述开始的,从描述到解释,从解释到推论,如何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科学解释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句式概述、建立命题和提出三段论的方式,使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乃至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描述; 句式 ;推论

  在我们的科学测试中,我们常常给学生设计系列的题目,如判断“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就不会有生命”,可是我们并没有给学生进行推论的培养。在科学试卷比赛中,还可以见到“人呼吸时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这样的命题。我们常常在科学课中听到学生这样的表述: “铁比水重”、“萝卜在水里是沉的”,追述其原因,是学生的科学解释力不够,思维过程不完整,我们并没有系统培养学生的解释能力。   科学概念是需要描述与解释的。我们的学生非常想描述清楚某一样事物的特征,或者非常想说明某一样事物的规律,非常想提出某一样事物的推论,但会无从下手,甚至于自相矛盾,我们需要系统的培养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需要形成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思想。   一堂科学课中,学生的思维主要呈现在描述、解释与推论中。学生在描述科学现象或事物特征,提出科学假想与科学猜测,分析规律原因或实验数据,进行概念归纳与概括时,能够组织起合理的科学语言,将特点、性状、现象、规律等表述完整,是需要进行整体培养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目前,我们的科学课程走向“概念——过程”的模式,从前概念到纵向探究,科学解释能力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是核心的、融合的、循序渐进的发展。      在遵守证据法则和科学知识增长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推论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延续性。描述、解释、推论作为科学解释的方法,是科学哲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批判性思考,并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进行科学的描述、解释与推论。     一、运用合理的句式进行描述   科学描述基于科学现实,存在于探究的各个阶段,甚至在问题提出前,以及课外探究延伸。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整个“观察和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交流应用”探究过程的着重点是逐渐后移的。从三年级的动植物观察活动,到四年级《矿物与岩石》等单元,涉及到了大量的科学描述,包括一些长周期的课外观察活动。养成学生的描述能力,主要形成在三四年级阶段,   科学描述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般的描述。我们必须用句式来精确科学描述。   1、确定性句式:“…可以这样的……… ”, “…是这样的……… ”,“我通过…观察到了…,并且……”,“在…时,我发现了……”等。      我们在上《水》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描述,我们让学生形成的句式是“…水是这样的……… ”,如“水是没有形状的”、“水是没有颜色的”, 最后将学生描述的各种主要特征,概括成“水是一种没有形状、没有味道、无色透明的液体。”在各种观察活动中,需要用确定性的句式逐步建立事物的特征、性状。   随着学生的成长,确定性的句式在逐渐加长。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中,学生的一次科学描述可能是岩石的几个特征,用到了“通过………我发现了………,通过………我发现了………”句式。到了五六年级,学生更需要思考的是发现的前提,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一次描述完整。如《电与磁》一课,“在通电线圈靠近小磁针时,我们发现了小磁针的偏转,偏转的角度较小,当通电线圈越来越接近小磁针时,小磁针的偏转角度在加大”。     2、可能性句式:“…可能是……… ”, “…可能属于……… ”等。   在科学描述中,在对活动或现象进行描述的同时,需要做出一些不确定的猜测,这需要运用一些可能性的句式描述。在《蚯蚓》一课中,学生观察到蚯蚓老是爬到饲养盒子里面,描述“蚯蚓喜欢爬到盒子里面不出来,蚯蚓可能喜欢阴暗的环境”。如《溶解》一课,学生在观察了面粉在水中的溶解状况后,提出“面粉在水中没有沉淀下来,可能是溶解了”。   运用可能性的句式,能够让学生学会建立一种观察后的逻辑推理。     3、假设性句式:“假如…就会……”,“如果…可以……”,“……就会……”等。   在学生描述时候,也有不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直接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之上的,或者是科学活动前,进行的假想描述。这时候,采用假设性句式会比较合理。   在观察活动前,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描述会发生的现象。《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学生在观察木片、纸片、塑料片、铁片四种材料的吸水性实验前,就需要提出假设,我们让学生尝试着描述:“假如我们看到水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