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以趣激思以思质疑以疑激创

2013-10-24 10:04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要诱发学生创造兴趣,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眼观察、多动脑思考、多动口表达、多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成为创新型、开拓型人才。

关键词:数学; 兴趣; 质疑; 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要诱发学生创造兴趣,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探究、合作,从而自主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重视“探究”、讲究“合作”、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想学、愿学、会学,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以趣激思 自主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  诱发参与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我们应当要创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了“3、30、300”三个数,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有趣:300总比30和3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将上面的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议论开了,都争先恐后地说:“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 最后我接着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简单的三个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愉快地进入了探求新知的学习过程。 2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只有当学生尝到思考后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积极思考、刨根问底的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当我提出问题后,我坚持让每个学生有静静思考的时间,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的有自己的观点,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换思考所得。   例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我先让每个学生试着做书上的例题,并让学生思考: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快慢差异很大。有的学生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答案就出来了,非常得意;而有的学生则埋头苦干,一个劲地试商改商,不停地往下除,没有了方向感。此时,我请没做完的学生听一听小组内做得最快的同学有什么诀窍,在比较中找出做得慢的原因。就这样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归纳出求商的近似值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引发学生说出求积的近似值要算出积,而求商的近似值只要除到比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二、以思质疑  合作交流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学生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鼓励质疑  求异求佳   一种新的理论产生,或一种新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为 什么不从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不是不能?”对待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的做法是延迟判断,为其命名为“某某同学问题”,让全班同学帮助释疑,以此让全班同学充分享受创造的欢乐。通过学生的热烈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短,缩短到一点时,即上底为0,梯形就转化成了三角形,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就变为:(0+下底)×高÷2,就转化成:下底×高÷2。这是多么难得的想象和创造,他将静态的图形通过想象动态化,实在是标新立异,这也正是创新教育所追求和期待的。 2合作交流  群体参与   在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的今天,教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