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区角活动讲评时段如何驾驭

2013-10-24 10:04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 要:

关键词:

  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个别化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但是,个体的建构行为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依赖环境与同伴的支持,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个性展现如何取得群体的了解、认可并与之有效互动,就成为区角活动实践的一个焦点。讲评时段的组织无疑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表现为师幼共同参与,汇集活动信息,交流经验,解决困惑,共享快乐。因此,它是促进幼儿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良好途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谁是活动交流的主体   目前在讲评中,“一言堂”现象仍较严重,教师总认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讲是最有价值的,而忽视幼儿的感受,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对话或生动活泼的生生交流并不多见。事实上,很多孩子都乐意在讲评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的主体性可以隐性些,尽力做一个旁听者、欣赏者、“司仪”,或巧妙地导入主题,或简短地提问,或夸张地设疑,或热情地鼓励,尽可能满足幼儿表现、表达的愿望,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二、怎样灵活组织讲评   区角活动较多地体现了幼儿个性化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分享价值。集体讲评时气氛热烈,信息量大,我们一般在新材料投放、阶段性小结、解决共性问题等时运用,但这种讲评形式干扰较大,幼儿表达表现机会较少,较难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我们尝试采用其他形式与之互补。比如对于低龄幼儿,我们大多采取小组讲评的方式,以适应他们注意力易分散、语言节奏缓慢、倾听行为较弱等特点。而对于大年龄幼儿,则由两位教师根据观察的内容、事件、对象等侧重点的不同,进行全班讲评或小组讲评,以便有针对性地展开交流。   组织讲评的时间应灵活变通,除了在活动终结时组织,也可在活动起始阶段或活动正在进行时组织。活动开始时的交流,主要是为即将进行的活动作准备,如介绍新材料、讲解布局安排、回忆前次游戏情况、激励部分幼儿,等等,以帮助幼儿更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活动。活动中期讲评是指游戏过程中的择机讲评,常常采取“短平快”的小组讲评方式。成功的中期讲评能起到画龙点睛、雪中送炭的作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根据当时的活动情况而定,同时需要教师间密切协作与配合,不可顾此失彼。   三、如何掌握设疑释疑的尺度   注重对活动过程的体验是区角活动讲评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有什么感觉,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出了何种方法,是怎么做的,需要什么帮助”等引导语,唤起幼儿对探索过程的回忆和体验,并藉此引发生生互动,促进幼儿充分表达、交流。   一般情况下,如果许多幼儿都对某一活动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处于摸索、试错阶段或出现分歧时,教师应考虑给予幼儿更多的探索思考的空间,而不要急于揭示答案。这时教师应注意提供必要支持,或建议,或设疑,引导幼儿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或自身活动中寻找线索,进一步探索,以免幼儿因为受挫而转移注意。对那些已经掌握探索途径和取得探索成果的孩子,教师既要给予 如今,在人性化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对幼儿的表扬已不再“吝啬”,有时甚至有些“奢侈”。在区角活动讲评时,“真棒”“真聪明”“送你一个大拇指”“拍拍手,鼓励他”“放个鞭炮――砰啪”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貌似热闹,实则流于形式。教师随意运用,幼儿麻木不仁,褒扬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与价值。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说:鼓励是一门艺术。当教师在集体面前表扬某一孩子时,不仅应该在言辞上充满情感色彩,而且应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所肯定的具体内容,使幼儿了解教师表扬的是哪件事、哪一点,表扬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既给表扬对象以自信,也给其他幼儿以启发。对待优质的提问、创新的方法、成功的合作、友善的交往、持久的探索、清晰的表达、良好的习惯等这些来自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切不可轻描淡写,一定要给予明确具体的评判,以对幼儿以后的活动起导向作用。   五、成果展示的作用是什么   区角活动中丰富的环境与材料使幼儿生产出众多的有形成果,但为什么我们在活动区却极少看到幼儿的成果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是教师对幼儿的活动成果随搭随拆、随做随弃;二是无论成品还是半成品一概收藏起来,但事后却很少关注。这两种行为都是对幼儿的不尊重。对教师而言,这些作品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对幼儿而言,作品的展示也是一种交流,它的直观、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比语言更能激发同伴间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