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

2014-02-24 10:17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本院手外科收治的189例患者,其中行VSD技术的患者106例作为试验组,其余83例患者采用传统清创换药法进行治疗,并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创面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应用天数、创面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等,并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相应护理方法。结果:本院186例患者行负压封闭技术进行治疗后,效果满意,各类型创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拆除引流装置后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创面愈合好。治疗组创面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果表面负压封闭技术治疗组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明显低于传统开放式换药组。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能有效提高创面愈合率且效果显著,转变了传统的换药方法和引流方式,减少换药次数,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为患者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负压封闭技术;手外科;治疗效果;护理体会
人类在学习工作中手的使用频率高,其受伤的概率远高于其他部位。完整的手功能对人类意义重大,治疗复杂结构手部位的创面,需要高精度的外科手术,然而传统治疗方法是通过临床清理创面、敷药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容易导致创面血流灌注不足、组织水肿、组织坏死及交叉感染等[1],最终使治愈时间增加,加重了患者负面情绪。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是1992年由德国Fleischmann医生首创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愈合创面的技术[2],大量临床证实该技术能改善创面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众多科室和多种创面的患者[3]。本科室对2012年2月-2013年5月应用VSD技术治疗手部套脱伤、感染性伤口、软组织缺损患者106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应用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选取本院手外科收治的189例患者,其中行VSD技术的患者106例作为试验组,男61例,女45例,年龄12-61岁,平均年龄38.3±6.4岁,其中手部感染性伤口38例、软组织缺损32例、皮肤脱套伤23例及肌腱损伤合并软组织缺损13例。另外8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传统清创换药法进行,患者中男48例,女35例,年龄10-63岁,平均年龄40.1±8.2岁,其中手部感染性伤口32例、软组织缺损27例、皮肤脱套伤16例及肌腱损伤合并软组织缺损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的构成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材料和装置
VSD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医用泡沫敷料、透性黏贴生物膜及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装置[4]。医用泡沫敷料由聚乙烯醇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呈白色,具有极强的透水性、吸附性和抗张力性。透性黏贴生物膜主要成分包括丙烯酸和聚氨酯,具有生物膜的半透性和良好的黏贴性,能有效防止细菌入侵,又能保证皮肤水分蒸发。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装置采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1.2.2 方法
局部麻醉之后,依次用生理盐水、3%H2O2溶液和0.01%苯扎氯铵对创面进行清洗、消毒,去除坏死组织。根据创面大小,将VSD敷料修剪到合适形状,并覆盖于创面,之后与创面边缘缝合。将透性黏贴生物膜黏贴于VSD敷料外面,保持创面处于封闭状态。再将引流管接上三通管,连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装置,负压维持在0.02-0.06MPa之间,使VSD敷料持续受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创面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应用天数、创面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抗生素应用天数、换药次数及创面清洁时间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用t检验比较两组治疗情况。
2 结果
本院186例患者行负压封闭技术进行治疗后,效果满意,各类型创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拆除引流装置后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创面愈合好。治疗组创面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果表明负压封闭技术治疗组清洁时间、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天数明显低于传统换药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创面清洁时间( ±s, d) 换药次数( ±s, 次) 抗生素使用天数( ±s, d)
试验组 n=186 5.72±1.03 3.68±0.54 4.35±1.41
对照组 n=103 12.49±2.34 14.64±3.58 11.23±2.08
P值   P<0.01 P<0.01 P<0.01
3 VSD护理体会
3.1 常规观察及护理
行VSD术期间,注意观察创面清洗情况,保证坏死组织、异物清理完全,创面四周皮肤应干燥无水滴。接通负压吸引装置后,观察各通道是否紧密连接,保证负压表的压力值处于正确的范围,均匀有效的负压才能保证VSD敷料附着于创面,同时观察创面VSD敷料变形情况、引流管是否通畅、管型是否正常,引流不畅时用一次性50ml注射器向外抽,必要时更换导管。引流瓶位置应低于创面20cm左右,有利于引流且可避免倒吸污染创面,注意观察引流瓶中液体颜色、粘稠程度,并记录引流量,本院患者中有2例出现大量新鲜血液吸出现象,通过及时的减压达到很好的止血效果。由于VSD负压装置一般在7d后拔除,为避免患者更换体位造成的VSD材料的折叠、压迫,易压迫的部位应悬空或垫高。同时每天需要清洁一次创面周围皮肤,保持创面干净整洁。
3.2 疼痛护理
VSD术结束后随着麻醉部位药物浓度的减低、引流液体从创面处渗出,患者疼痛感增强,特别是术后24h内,此时医护人员须观察患者的情绪、神态并及时的沟通交流,必要时降低负压值,减少患者组织液的渗出,一般48h后疼痛程度降低。本院11例患者中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感,此时患者口服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后,疼痛程度均能有效的降低。
3.3 功能恢复护理
VSD术后第1d开始,护理工作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手部康复情况,协助其进行适当的手部活动,包括各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的弯曲活动,及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收缩运动,活动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时间由段到长,同时须保证不影响VSD材料,特别是引流管应避免被折叠。本院103例患者接受VSD治疗并结合医护人员的指导性运动,创面新生组织块,易于愈合,有效的缩短了疗程。
3.3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为意外急性损伤,肢体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担心手术肢体恢复情况、美观程度、医疗费用,随之产生较重的负面心理,如恐惧、焦虑、悲观等情绪。此时医护人员须积极主动的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病情及治疗手段,了解VSD的优点,展示成功治愈的患者手术前后对比图,减轻患者不良情绪,解除其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其更容易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4 讨论
90年代初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开始应用于四肢感染性创面治疗,并取得明显的疗效[5]。近年来随着VSD技术的成熟,已将其应用于普通外科患者,VSD技术是目前治疗各种感染性伤口、各种创伤、难治性创面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6]。VSD法能全方位引流去除致病菌、创伤后分解的毒性产物及坏死组织,减少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同时减轻组织水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组织、神经缺血;透性黏贴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既能封闭阻挡外部病菌的侵入,又能保证创面内组织和皮肤表面的水分的正常透出,保持了创面的干燥,有利于神经末梢的恢复;持续负压封闭引流装置保持的负压作用,为主动引流提供了动力,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代谢,加速清除坏死因子,并能刺激组织新生。通过对本院手外科189例患者运用VSD法和传统清创换药法治疗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情况的比较,结果表明VSD技术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减少抗生素的使用,5-7d后可见新生肉芽组织,创面开始愈合。VSD技术操作简便,疗效优于常规开放式换药治疗,减少了医护人员换药次数和时间,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在多处文献报道中得到了证实[7,8],VSD技术临床疗效显著,但也对护理工作要求更加严格,护理人员须深入学习VSD技术原理及相关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VSD技术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孙 钦, 程青虹.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13, 27(8): 2440-2441.
[2] Witkowski W, Jawien A, Witkiewicz W, et al. Initial multi-centre observations upon the effect of a new Topical Negative Pressure device upon patient and clinician experience and the treatment of wounds[J]. Int. Wound J., 2009, 6(2): 167-174.
[3] 杨  茜, 刘冰莹. 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与常规切开筋膜治疗的比较研究[J]. 华西医学, 2013, 28(3): 424-425.
[4] 宋九宏, 裘华德.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35.
[5] 苏福锦, 王卡琳, 黄国福, 等.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急诊四肢重度创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6(3): 437-438.
[6] 王顺富, 王学文, 蔡 成, 等. 骨科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4): 420-422.
[7] 郑  旭. VSD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 四川医学, 2010, 31(8): 1102-1103.
[8] 刘三风, 刘志豪, 戴志波.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 2009, 15(6):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