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10-30 10:56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妊娠妇女1200例为妊娠组,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55.93%(839/1500)(P<0.05);妊娠组BV为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19.75%(11.93/1200)(P<0.05);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4.62±0.84(P<0.05);妊娠组H2O2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和11.20%(165/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 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杆菌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34.87%(523/1500)(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杆菌4+为87.17%(1046/1200),高于育龄组80.33%(1205/1500)(P<0.05);妊娠组乳杆菌0+和1+分别为7.17%(86/1200)和10.83(130/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结论 妊娠组雌激素水平较育龄组升高,阴道乳杆菌数量高于育龄组,PH值升高,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
关键词:孕妇;育龄妇女;微生态;乳杆菌
妇女的阴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主要组成包括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等,正常情况下,阴道菌群和宿主、环境之间构成相互制约、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1]。健康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中乳杆菌作为正常阴道内的优势菌群,对保持阴道的健康状态起着关键性作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发生与阴道菌群失调有关,妇女的状态、生活方式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等方面的改变会引起阴道生态平衡破坏,发生阴道炎症引起阴道病。妊娠期一方面生理激素的改变影响阴道微生物的构成及比例、阴道pH 值,另一方面妊娠免疫抑制的存在使机体免疫力下降[2-3]。本次研究对我院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加强孕妇和育龄妇女保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育龄妇女和妊娠妇女,年龄21-38岁。其中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平均年龄为26.5±4.1岁;妊娠组为同期怀孕妇女1200例,平均年龄为27.3±3.4岁;排除标准:月经期、产后哺乳期、在一周内使用过阴道药物和阴道灌洗疗法、检查前3天内有性生活等育龄妇女。
1.2 方法和标准[4-5]  所有研究对象清洁外阴后,以无菌窥阴器暴露阴道及宫颈,用无菌阴道棉拭子在阴道穹窿上1/3处转动1周提取阴道分泌物,观察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及机体炎性反应指标, 进行阴道菌群的微生态评价, 计算乳酸杆菌优势率。菌群密集度:根据100倍油镜下每个视野观察平均细菌数,Ⅰ级为视野平均细菌数1~9个、Ⅱ级为10~99 个、Ⅲ级为≥100 个、Ⅳ级为细菌聚集成团或密集覆盖黏膜上皮细胞。菌群多样性:Ⅰ级为可辨别的细菌数目1~3种、Ⅱ级为4~6 种细菌、Ⅲ级为7~10 种细菌、Ⅳ级为11 种以上细菌。乳杆菌数量根据每个油镜视野分别用0、1 +、2 +、3 +和4 +表示,未见细菌为0;少于1 个细菌形态型为1+;1~4个细菌形态型为2+;5~30个细菌形态型为3+;30个以上细菌形态型为4+。按Nugent 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V)诊断(积分≥7 分)。阴道PH值测定采用pH1.8~9.0pH试纸进行,PH值≤4.5为正常,PH值>4.5为异常。H2O2<2μmol/L为阳性,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LE)阳性率检测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抽取空腹静脉血2mol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卵泡生成激素(FSH)和雌二醇(E2)水平。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阴道菌群状态和相关因素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组和育龄组菌群正常百分比分别为62.50%(750/1200)和55.93%(839/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BV值百分比为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19.75%(11.93/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PH值为4.22±0.77,低于育龄组4.62±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H2O2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和11.20%(165/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 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阴道菌群状态和相关因素结果比较
内容                   育龄组(n=1500)           妊娠组 (n=1200)
菌群正常人数                         839(55.93)               750(62.50)         
菌群临界人数                482(32.13)               348(29.00)         
BV 人数                   179(11.93)               102( 8.50)
PH值(±s)                4.62±0.84                           4.22±0.77
H2O2(μmol/L)(±s)     2.28±0.41                2.51±0.49
白细胞酯酶(LE) 阳性人数       168(11.20)             101(8.42)
唾液酸苷酶阳性人数            174(11.60)              123(10.25)
FSH(U/L) (±s)             9.21±3.02              13.58±3.63
E2(pmol/L) (±s)           117.38±10.25             421.09±42.47
与育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括号中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2  两组妇女部分阴道菌群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组乳杆菌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34.87%(523/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妇女部分阴道菌群结果变化[n(%)]
组别    n       乳杆菌      大肠埃希菌     支原体       滴虫      假丝酵母菌
育龄组 1500   1205(80.33)    228(15.20)   192(12.80)   174(11.60)   153(10.20)
妊娠组 1200   1046(87.17) ▲  136(11.33) ▲  121(10.08) ▲ 128(10.67)   130(10.83)    
与育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括号中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2.3  两组阴道乳杆菌结果比较
对两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乳杆菌4+为87.17%(1046/1200),高于育龄组80.33%(1205/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乳杆菌0+和1+分别为7.17%(86/1200)和10.83(130/1200),均低于育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阴道乳杆菌结果比较
组别       n        0+          1+           2+        3+            4+         
育龄组   1500    144(9.60)   246(16.40)   251(16.73)  336(22.40)   523(34.87)   
妊娠组   1200        86(7.17)  130(10.83)  227(18.91)  282(23.50)   475(39.58)     
与育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括号中为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3讨论 
健康妇女阴道菌群是以乳杆菌占绝对优势的阴道微生态环境,随着个体生长发育的变化,会影响阴道微生态的构成,导致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变化。乳酸杆菌优势的存在形成了阴道的低pH 的环境,当阴道乳杆菌减少或者缺失时,pH 发生改变,使外源性有害微生物侵入及内源性致病菌繁殖,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妊娠期是一段较为特殊的生理时期,由于女性激素水平的生理性改变,同时妊娠期免疫抑制影响,阴道微生态环境和阴道微生物的构成均发生改变[6]
妇女阴道内存在的各种微生物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与外界环境和宿主维持阴道微生态的相对平衡。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55.93%(839/15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妊娠组BV低于育龄组,提示妊娠组妇女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与魏利杰等研究结果相一致[7]。国内外研究认为在维持阴道生态平衡中,雌激素影响水平、乳酸杆菌、阴道pH 值起重要作用[8-9]。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 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主要是因为雌激素通过影响糖原生成,参与阴道微生态调节。妊娠期雌激素分泌旺盛,平均水平升高,促进糖原生成,使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积聚,利于乳酸杆菌的生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组乳杆菌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34.87%(523/15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均低于育龄组,主要是因为乳酸杆菌为阴道内优势菌,能抑制多种微生物的生长,妊娠组乳杆菌4+为87.17%(1046/1200),高于育龄组80.33%(1205/1500)(P<0.05);妊娠组乳杆菌0+和1+分别为7.17%(86/1200)和10.83(130/1200),均低于育龄组。阴道乳杆菌通过产生乳酸,保持阴道酸性环境,维持阴道PH,本次研究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4.62±0.84(P<0.05);乳杆菌通过产生乳酸保持阴道内较低的酸碱度, 对正常菌群进行调控, 保护机体免受条件致病菌的侵袭,而乳杆菌减少,生成的乳酸减少,阴道的酸性环境无法正常维持,导致阴道微生态系统发生紊乱, 引起细菌性阴道病。阴道乳杆菌还可以产生过氧化氢,其浓度可作为阴道微生态状况敏感指标,而白细胞酯酶可作为阴道黏膜受损指标和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依据[10-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组H2O2高于育龄组,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妊娠组低于育龄组。说明过氧化氢明显下降甚至没有是某些阴道感染的发病因素,为妇科临床微生态失衡提供了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妊娠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明显优于妇科门诊育龄妇女,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孕妇体内雌激素增加,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聚集,乳杆菌分解糖原产生大量乳酸,导致阴道pH值降低有关。但是,雌激素及高糖原环境也为细菌生长提供良好环境,破坏微生态平衡,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花晓红厉彦芳.9149例城市妇女生殖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8,15(2):152-153
[2].任延巍,贺晶,潘玲等.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2):933-935
[3].季芳,张宁,狄文等.健康体检妇女阴道菌群状况及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9;44(1):9-12
[4].樊璐,吴佳聪,任慕兰等.妊娠期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分析[J].江苏医药2011,37(2):205-208
[5].刘晓茜,杨瑜,马芳等.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0,22(7):662-665
[6].贺锐,张翀,赵翠生等.1500 例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23(12):1130-1131
[7].魏利杰,方艳秋,王锦卓等.育龄妇女和孕妇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7):993-995
[8].曾改鸿,王晓晖,王淑斐等.600 例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年龄关系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436-2438
[9].Shipitsyna E, Roos A, Datcu R, Hallén A, Fredlund H, Jensen JS, Engstrand L, Unemo M. Composition of the vaginal microbiota i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 sensitive and specific molecular diagno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 is possible?PLoS One. 2013 Apr 9;8(4):e60670. doi: 10.1371/journal.pone.0060670.
[10].张岱,米兰,杨慧霞.产后阴道微生态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 15(8):474-478
[11].周亚芬;张静;妇科门诊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 23(04)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