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联系手机:13968834878(吴老师)

发表QQ:4271308

编辑QQ:25786532

编辑邮箱:zjdxjt5@163.com

联系地址:浙江杭州萧山区金城路185号

本站介绍

“薪火传承 思源致远”,杭州茴香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栉风沐雨,历经19个春秋,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综合型写作机构,并向一流写作服务机构稳步迈进。“论文撰稿一流精华,论文发表独家优势”,本公司以“宁失万贯,不失诚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为宗旨,以“按时是我们诚信基础,录用是我们工作目标”为己任,致力于探索学术领域,攀登学术高峰,满足客户需求,凭借拥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撰稿修改文章已有31700多篇在SCI、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发表...更多

急诊ICU患者家庭成员睡眠质量及其改善方法的研究

2019-12-02 11:48 字体:   打印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ICU患者的家庭成员的睡眠质量及其改善因素。方法  以124例符合条件的急诊ICU患者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每位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应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调查受访者自认为最能够改善睡眠状态的方法。结果  PSQI总分为(11.5±5.9),85例(68.5%)受访者的睡眠质量差。在PSQI各维度中,入睡时间得分最高为2.3±1.3,其次是日间功能障碍为2.1±1.2,催眠药物得分最低为0.9±1.1。在受访者自认为最能够改善睡眠状态的方法中,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病情信息为受访者所提最多的建议,占24.2%(30例),其次为获得自我放松的技巧(23例,18.5%)和改善ICU等候室条件(20例,16.1%)。结论  急诊ICU患者家庭成员的睡眠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加强沟通、提供放松技术、改善急诊ICU等候室环境将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室;家庭成员;睡眠质量
危重疾病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是一种严重的应激,患者及其家属均可能会出现明显而持久的创伤性体验,尤其是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的患者及家庭成员,因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和家属无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应激体验会更明显,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和出院后家属照顾者的护理质量。目前的医疗系统均把重点放在病人,然而近期有研究表明,危重病人的家庭成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多[1],其代表病人的决策能力或出院后提供护理的能力显著下降[2,3]。睡眠质量已被确定为反映照顾者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较差的睡眠可能导致易怒、抑郁、注意力减退和决策能力下降等[4]。尽管有较多的研究探讨了ICU患者的睡眠问题[5-7],但是很少有研究评估ICU患者家庭成员的睡眠状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诊ICU患者的家庭成员的睡眠质量及其改善因素,为保护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3.1.1-2013.9.1期间入住我院EICU的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患者的直系亲属,主要包括父母、配偶、子女或兄弟姐妹;(3)患者入住EICU至少24小时;(4)如同时有几名家庭成员则选择在EICU等候室留陪时间最长者。排除非亲属照顾者、有精神病或其他重大疾病病史以及不同意参与研究者。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由受过统一培训的人员联系留陪在EICU等候室的患者家庭成员,问卷的发放和回答均在专门的访问室完成。研究对象与调查者面对面完成问卷,如有疑问随时询问,经研究者解释后填写。问卷答完后现场检查是否完整、合格并及时要求研究对象修正。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该量表由18个自评条目组成,包括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维度,每个维度按0-3等级记分,累积各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范围在0-21之间,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PSQI≤4为睡眠质量好,4<PSQI<8为睡眠质量一般,PSQI≥8为睡眠质量差(即睡眠障碍)。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记录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与病人的关系。同时调查受访者自认为最能够改善睡眠状态的方法,主要包括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病情信息、获得自我放松的技巧、改善EICU等候室条件、与病人在一起、服用安眠药、宗教信仰、心理咨询以及其他(患者可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填写)。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和Excel做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绝对值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特点
共有124例家庭成员符合标准纳入研究。自病人入住EICU到完成问卷调查之间的平均时间为3.4±2.1天。研究对象中男性75例(60.5%),女性49例(39.5%),平均年龄46.8±11.7岁。52例(41.9%)研究对象为患者子女,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配偶(33例,26.6%)、父母(21例,16.9%)和兄弟姐妹(18例,14.5%)。
2.2 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评分
PSQI总分为(11.5±5.9),范围为3-20。睡眠质量差者(PSQI>8)85例(68.5%)。在PSQI各维度中,入睡时间得分最高,为2.3±1.3,其次为日间功能障碍,为2.1±1.2,催眠药物得分最低,为0.9±1.1,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变量                      平均值±标准差                 范围
总分                         11.5±5.9                   3-20
入睡时间                     2.3±1.3                    1-3
日间功能障碍                 2.1±1.2                    1-3
主观睡眠质量                 1.9±1.1                    1-3
睡眠时间                     1.6±0.9                    1-3
睡眠效率                     1.4±1.0                    0-3
睡眠障碍                     1.3±1.1                    0-3
催眠药物                     0.9±1.1                    0-2
 
2.3 可能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在受访者自认为最能够改善睡眠状态的方法中,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病情信息为受访者所提最多的建议,占24.2%(30例),其次为获得自我放松的技巧(23例,18.5%)和改善EICU等候室条件(20例,16.1%),见图1。
 
图1   受访者自认为可能改善睡眠的方法
3   讨论
在ICU患者住院期间,常常需要其家庭成员做出与治疗和护理相关的关键决策,但是差的睡眠质量会对患者的决策能力产生不利影响[2]。此外,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任务往往是病人家属承担,而睡眠不好能够影响病人出院后家庭成员的照护能力[8]
本研究PSQI量表调查结果表明,超过2/3的研究对象的PSQI评分高于8,提示危重病人的家庭成员睡眠质量较差。在PSQI的各个维度中,以入睡时间得分最高,提示EICU患者家庭成员入睡困难是最严重的睡眠问题。其次为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患者的疾病对于家庭成员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应激,应激本身就会导致情绪波动比较大,思维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判断和决策能力,加之患者夜间休息较差,因而进一步影响日间功能。另外,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评分也较高,可能与不适应EICU等候室环境、难以长时间平稳睡觉有关。由于睡眠的连续性常常受到干扰,所以会导致睡眠时间缩短和睡眠质量较差的主观感觉。并且由于入睡时间延长,患者卧床时间远较睡眠时间长,会进一步产生睡眠无效感。本研究结果与前面的有关ICU病人家庭成员睡眠质量的研究结果相似[9]。该研究探讨了危重病婴儿的美籍华人父母的睡眠障碍和疲劳,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下降,疲劳程度增加。
导致ICU患者家庭成员睡眠质量较差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某些情绪改变如焦虑、紧张已被证实可对入睡能力产生负面影响[10]。而ICU患者家庭成员的焦虑水平明显升高,据前面研究报道,其焦虑发生率从35%-73%不等[11-14]。因此焦虑可能是ICU家庭成员睡眠障碍的原因之一。
Pochard等认为缺乏定期与医生或护士会面、交流与病人家属焦虑风险增加显著相关[12]。本研究发现,受访者认为最可能改善睡眠质量的措施是获得更多的有关患者疾病情况的信息。在其他研究中也提出,更多的信息和交流是减轻焦虑、改善家庭成员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案[2,15]。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该增加与病人家属交流的频率,向其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这对于降低EICU家庭成员焦虑水平、改善睡眠状态有重要意义。第二常见的提高家庭成员睡眠质量的建议是希望获得一些放松技巧,如冥想,这在以前的研究中已被证明是有效的[16]。因此,可将常见的放松技巧制定成相关的小手册放在EICU等候室供家属阅读、学习。另外,还有较多的研究对象认为改善EICU等候室的休息环境可以改善睡眠。国内大多数医院的ICU等候室在设计时未能考虑患者家属夜间休息的问题,所提供的条件和环境并不适合睡眠。因此,尽可能地为ICU家庭成员改善等候室的条件,也将会成为改善研究对象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
总之,本研究发现,EICU患者家庭成员的睡眠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加强沟通、提供放松技术、改善EICU等候室环境等将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1] Wartella JE, Auerbach SM, Ward KR. Emotional distress,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family members of neuroscience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J Psychosom Res, 2009, 66(6): 503-509.
[2] Hickman RL Jr, Douglas SL. Impact of chronic critical illness on the psychological outcomes of family members[J]. AACN Adv Crit Care, 2010, 21(1): 80-91.
[3] Davidson JE, Jones C, Bienvenu OJ. Family response to critical illness: 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family[J]. Crit Care Med, 2012, 40(2): 618-624.
[4] Rittman M, Hinojosa MS, Findley K. Subjective sleep, burden, depression, and general health among caregivers of veterans poststroke[J]. J Neurosci Nurs, 2009, 41(1): 39-52.
[5] Little A, Ethier C, Ayas N, et al. A patient survey of sleep qual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Minerva Anestesiol, 2012, 78(4): 406-414.
[6] 齐平香. ICU患者的睡眠障碍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320-321.
[7] 金玉今. ICU老年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2):129-130.
[8] Day A, Haj-Bakri S, Lubchansky S, et al. Sleep, anxiety and fatigue in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questionnaire study[J]. Crit Care. 2013, 17(3): 91-98.
[9] Lee SY, Lee KA, Rankin SH, Weiss SJ, Alkon A: Sleep disturbance, fatigue, and stress among Chinese-American parents with ICU hospitalized infants[J]. Issues Ment Health Nurs 2007, 28(6): 593-605.
[10] 邓春燕,常涛,贺鹏,等. 乌鲁木齐市某重点高中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状况的相关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3):390-393,398.
[11] McAdam JL, Puntillo K. Symptoms experienced by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 Am J Crit Care, 2009, 18(3):200-209.
[12] Pochard F, Azoulay E, Chevret S,et al.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family member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ethical hypothesis regarding decision-making capacity[J]. Crit Care Med, 2001, 29(10): 1893-1897.
[13] Pochard F, Darmon M, Fassier T,et al.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family member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before discharge or death.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J]. J Crit Care, 2005, 20(1): 90-96.
[14] Young E, Eddleston J, Ingleby S, et al. Returning home after intensive care: a comparison of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ICU and elective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J]. Intensive Care Med, 2005, 31(1): 86-91.
[15] Frazier A, Frazier H, Warren NA. A discussion of family-centered care with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 Care Nurs Q, 2010, 33(1): 82-86.
[16] 杨雪岭,张冉,周永安. 正念冥想训练对门诊癌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 20(2):5:1-155.